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
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創辦于2001年,是由百年省屬高等學府福建師范大學和菲律賓愛國華僑共同舉辦,明確為非營利性辦學,按新機制和新模式運作的獨立學院,實施普通高等學校全日制本科教育。
學院坐落于福建泉州南安市,有康美、美林、南安教育中心三個校區,現有占地面積近700畝,規劃面積1000多畝。目前開設涵蓋理、工、文、管、經、藝等6個學科門類的25個本科專業,在校生7000多人。
學院實施人才強校戰略?,F有2位省級教學名師、2位省級優秀教師,2人獲得省五一勞動獎章、1人獲省級師德標兵榮譽、1人入選“福建省教育廳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養計劃”、1人被中國翻譯協會授予“資深翻譯家”稱號。
學院充分利用閩南僑鄉特色,密切與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的聯系,積極推進與福建省僑聯合作,成立惠僑創新發展中心,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人文交流,著力打造福建省基層僑聯干部培訓、面向海內外開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基地。
作為一所快速成長的學院,我們將繼續堅持“學生成才、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辦學宗旨,秉承“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校訓,發揮地處重點僑區和閩南金三角的區位優勢,積極探索新的辦學機制與辦學模式,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況
(一)人才培養目標及服務面向
1.人才培養目標
學院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理念,著力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核心素養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2.服務面向
學院立足閩南,面向海西,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在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二)學科專業設置情況
學院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合理設置與調整本科專業,加強專業內涵建設,初步形成了以理工科為主,理工科和應用型文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F有6個學科25個專業,其中工學專業有10個、理學專業4個、經濟學專業1個、管理學專業4個、文學專業3個、藝術學專業3個(表一)。
表一:專業所屬學科門類一覽表
學位授予門類 |
專業 |
數量 |
所占 比例% |
工學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工程造價 |
10 |
40 |
理學 |
應用化學、環境科學、生物技術、應用心理學 |
4 |
16 |
經濟學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 |
4 |
管理學 |
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城市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4 |
16 |
文學 |
漢語言文學、廣告學、英語 |
3 |
12 |
藝術學 |
服裝設計與工程、數字媒體藝術、服裝與服飾設計 |
3 |
12 |
合計 |
25 |
100 |
(三)本科在校學生情況
截止至2017年9月12日,全日制本科在校生7004人,其中一年級學生1638人,二年級學生1873人,三年級學生1668人,四年級學生1825人。學科人數分布上,工學2452人,理學515人,經濟學604人,管理學1650人,文學1235人,藝術學548人。具體如圖一所示。
圖一:在校生學科分布情況
(四)本科生源質量情況
2017年,我院23個招生專業在全國18個省、自治區普通本科計劃招生1570人,實際錄取數1570人,錄取率100%;專升本計劃招生260人,實際錄取223人,錄取率85.8%。其中普通本科福建省內生源1250人,占招生總數的79.62%;山西、內蒙古、安徽等省外生源320人,占招生總數的20.38%。
2017年學院在福建省內文理科最低錄取線分別超出同批次省控線14分和11分,生源質量逐年提升。截止至2017年9月12日,2017級普通本科學生實際報到人數1453人,報到率為92.55%。
二、師資與教學條件
(一)師資條件
1.師資隊伍數量
學院通過改進人才工作機制,拓展人才引進渠道,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的力度,逐漸優化專任教師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截止至2017年9月30日,教職工人數為536人,其中專任教師總數為391人,外聘教師42人,管理和教輔人員145人,生師比為17.91:1,比上一年有所降低。
2.師資隊伍結構
(1)專任教師職稱結構:職稱結構有較明顯的改善,高級職稱151人,占38.62%,比上一學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中級職稱150人,占38.36%;初級職稱87人,占22.25%;未定職級3人,占0.77%。具體如圖二所示。
圖二:專任教師職稱結構
(2)專任教師學位結構:碩士及以上學位216人,占55.24%。
(3)專任教師年齡結構:34歲及以下188人,占48.08%;35~44歲97人,占24.8%;45~59歲27人,占6.92%;60歲及以上79人,占20.2%。具體如圖三所示。
圖三:專任教師年齡結構
3.本科課程主講教師情況
本學年,教學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共開設各類課程2389門次。安排專業課1521門次,公共必修課724門次,公共選修課144門次,其中線下公共選修課 66門次,選修學生數5186人次;線上選修課78門次,選修學生數4823人次。
4.教授承擔本科課程情況
學院將教授上課作為優良教風學風建設和青年教師培養的重要舉措之一,要求所有高職稱教師均要承擔授課和畢業論文指導任務,初級職稱教師授課均按照助教培養辦法,配備高職稱教師進行指導。
5.教師能力提升
(1)訓練產業思維。教師產業思維訓練和“雙師雙能”素質培養是本學年深入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點工作之一,學院通過完善教師赴企業掛職的相關配套政策,鼓勵教師親近社會、親近產業、親近企業,增加企業經歷和工程背景。開展了“雙師雙能型”教師認定工作,截止至2017年9月12日,共有123位教師經學院審核認定為“雙師雙能”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31.46%。
(2)培養教學能力。學院力求通過多渠道,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思想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本學年共組織了11場“閩科道德講壇”活動、9位系、部主任的課堂開放活動、1場教學沙龍、20場“閩科講壇”講座活動,實施“嚴以修身、精心施教、教書育人”三結合,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人文藝術系陳詠賢老師獲得福建省第三屆青年教師教學技能競賽一等獎,同時獲福建師范大學第二屆五一勞動獎章;計算機科學系禹謝華老師獲評“福建省優秀教師”。
(3)提升科研能力。本學年自主開發并運營科研項目管理系統,獲得教育部產學研協調創新項目2項,福建省社科青年項目1項,教育廳中青年項目27項(其中,統一戰線專項1項,思政專項1項),福建師范大學校級課題5項,橫向課題6項。
(4)提高專業素養。通過組織教師參加2017年海峽兩岸(閩臺)機器人與智能制造人才項目對接洽談會、第十四屆618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首屆中國高??萍汲晒灰讜瓤萍冀涣骰顒?,提高科學研究專業素養。本學年共有118位教師參加了培訓,其中通過閩臺聯合師資培養計劃,共選派14位教師前往臺灣臺北科技大學、東吳大學、元智大學、逢甲大學等考察研修,促進交流,有34位教師參加完成青年教師崗前培訓,54位教師參加教師資格認定培訓,12位教師攻讀在職碩、博士學位,4位教師參加學術交流。
(二)教學條件
1.教學經費投入情況
學院以教學為中心,有效保障教學投入,確保教學經費足額、及時到位。2016-2017學年,學校教育經費總額12736萬元,教學經費總額2976萬元,其中本科教學經費運行總支出976萬元,教學日常運行支出343萬元,教學改革與建設專項經費349萬元,生均教學經費1393.49元。實踐教學經費225萬元,生均實踐經費支出321.25元,其中實驗經費85萬元,實習經費140萬元,生均實驗經費121.35元,生均實習經費199.89元。
2.教學用房及其應用情況
學院占地總面積為670.5畝,擁有康美、美林和南安教育中心三個校區,合計447000.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63.82平方米??偨ㄖ娣e232378.08平方米,其中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面積118339.76平方米,教室面積46507.15平方米,實驗室實習場所面積42765.72平方米,圖書館面積13496.71平方米,會堂面積4293.69平方米,行政用房面積25824.32平方米,專用科研用房面積1000平方米,體育館面積10276.49平方米,36個運動場總面積42286.49平方米,學生宿舍總面積62777.23平方米。
3.圖書及其應用情況
學院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圖書869571冊,生均124冊。2016年度有紙質期刊662種份、電子圖書20萬種、共享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的數字資源,包括74個數據庫、112萬種電子圖書、2.5萬種期刊。圖書館建成綜合型一站式數字門戶,實行“一卡通”刷卡入館、借閱,采用藏、借、閱為一體的先進管理模式,對全校師生實行全開架、多方位的服務,有閱覽座位1378個。本學年新增紙質圖書6381冊。
4.設備及其應用情況
2016年度,學院固定資產總值77075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4329.99萬元,信息化設備資產總值1346萬元,軟件信息化設備資產總值121萬元;當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602.88萬元。新建了圖形工作站、土木測量實驗室、生化虛擬仿真實驗室,新增了城市管理專業軟件,對公共教室投影儀、公共機房主機等教學儀器設備進行了更新。
5.信息資源及其應用情況
目前,學院建設有結構完整、服務多樣、資源豐富的先進校園網絡, 并設有獨立數據中心機房,校園網出口帶寬400Mbps,主干帶寬1000Mbps, 網絡接入信息點數量9800個,各教學、實驗、辦公、宿舍樓均采用千兆光纖高速連接,并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系統實行有線及無線網絡的實名接入,擁有一個高速穩定、安全可靠、可管可控的校園網絡環境,為用戶提供便捷多樣的網絡信息服務,也為學生提供了網上自主學習機會。
學院目前有電子郵件系統用戶數160,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總量35GB,信息化工作人員6人。建立了綜合教學管理系統、綜合信息服務、教學支撐系列平臺、學生綜合管理系列平臺、協同辦公平臺、文件及網絡存儲服務、郵件服務、電子圖書服務、校園一卡通服務、VPN服務等一系列網絡應用平臺,實現了教學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在本科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并通過SDH電路與福建師范大學校園網對接,共享師大優質的電子期刊等數字資源。
三、教學建設與改革
(一)專業建設
1.專業布局調整
學院主動融入“大泉州”發展大局,按照“需求導向、立足特色、復合應用、聯合培養”的基本原則,圍繞地方主導產業、特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需求,以僑為特色,以專業為支撐,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著力點,構建特色專業、專業群、應用型學科三個層面齊頭并行、相互支撐的學科專業體系。學院調研分析了泉州紡織鞋服產業對設計類人才的需求情況,結合近年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2016年新申報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并獲批從2017級開始招生。2017年申報了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院實行專業改造、預警和退出機制,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生物技術專業從2017級起停止招生。
2.專業內涵建設
學院發揮化學、生物學科的人才和科研優勢,圍繞石油化工、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食品等產業,重點建設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環境科學、食品科學與工程等專業,以橫向課題為抓手,推動產學研合作,鞏固學科發展定位。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需求,以“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為突破口,以學科競賽為抓手,實施信息技術工程師團隊計劃,以培養動手能力強、上手快的工程技術人員為目標,彰顯物聯網、電子信息學科特色;圍繞僑鄉經濟、互聯網經濟、文創產業經濟等元素,對國際經濟與貿易、英語、廣告學等應用型文科專業進行改造和提升,促進學科體系協調發展。重視發揮專業負責人在專業發展內涵提升、特色專業創建方面的引領作用,對現有25個專業配備了36名專業負責人,其中12個專業實行校內、外“雙負責人”制,初步完成了專業負責人本?;^渡。學院現有2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3個省級專業綜合改革試點、6個省級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專業、3個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1個省級應用型人才培養專業群、1個省級軟件適用人才重點培訓基地、4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1個省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2項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獎,7個教育部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
3.應用型學科、專業群建設
圍繞產業鏈整體創新需求,建設電子信息、計算機、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英語等6個應用型學科,建設光電信息、物聯網、生物食品、互聯網經貿、設計傳播、土建管理等應用型專業群。通過項目驅動模式推動以水暖為核心的智能家居專業群建設,與南安泛家居聯盟開展泛家居行業人才需求調研,分析智能家居產業轉型升級的痛點和增長點,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具備材料、電路、心理、營銷等方面復合知識,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設計人才團隊。
(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
學院以學分制教學管理為目標要求,開展了2017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工程、數字媒體藝術等5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制定了服裝與服飾設計、工程造價等2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做好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主要思路:在通識課程模塊試行目標管理、分類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發揮潛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在專業課模塊開展課程改造,推進課程“理論學時+實驗實踐學時”的學時結構,進一步提高實踐學時比重。在實踐環節模塊,進一步落實創新能力培養的具體措施,進一步規范綜合素質拓展學分,對學生參加各類學科專業競賽、科技活動進行學分管理。
主要措施:一是《大學英語》和《大學體育》課程實行分級、分類教學;二是明確不同學科的實踐教學比例,實踐學時(學分)文科專業不低于20%,理工科專業不低于25%,藝術類專業不低于30%;三是將專業教育、課程見習、專業認知實踐、專業調查實踐等內容整合為《專業導論》(2學分)課程實施;四是加強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通識課程模塊設置《創新創業基礎》通識必修課(1學分),實踐環節課程模塊設置《創新創業實踐》(2學分),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主要特點:一是尊重多樣性,實施個性化培養。通識課程模塊,提供大量的在線優質課程,專業課模塊設置了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組,鼓勵學生在本系范圍內跨學科、跨專業選課,為學生選擇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成才路徑提供充分的機會。二是實施產教融合,強化綜合素質。根據學科專業特點,充分整合和挖掘校企合作資源,盡可能多地設置多類型、多層次、交叉型的實訓項目,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知識綜合運用能力。
(三)課程建設
1.控制課堂教學規模
本學年,全院教學班共2389個,其中傳統課堂教學班2311個,網絡在線課程教學班78個,班級人數在60人及以下的教學班有1574個,占65.88%。在課堂教學規模上,學院根據《教學工作量計算辦法》中各學科的教學標準班進行人數設置,文科類課程標準班人數為80人,理工科課程、外語公共課、上機課程標準班人數為60人,外語專業課、大學體育課標準班人數為40人,實驗課程標準班人數為30人,藝術類專業課標準班人數為25人,校外實踐課程標準班人數為35人。學院鼓勵小班教學,提倡項目式、案例式、研討式互動教學,重視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2.融合現代信息技術
學院注重將網絡技術引入教學通過精品課程和在線課程建設推動資源共享,引進在線優質課程擴大課程平臺,豐富課程修讀方式,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目前建有6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年,與超星爾雅公司簽訂了《超星爾雅通識課程定置合同》,引進150門以上的優質通識課程供學生選修。本學年在超星爾雅、智慧樹、福課聯盟等平臺遴選了34門MOOC 課程開放給學生選修,共有4823人次學生選課并獲得成績,獲得福建省在線課程聯盟獎補經費5.4萬。允許學生通過MOOC學習獲得專業選修課學分,為學生到合作企業開展實訓提供便利,推動“冠名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線上線下選修課互為補充、同步發展,形式多樣的選修課程體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實現了國內、省內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四)教材建設
學院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加強教材選用和管理工作。制定了《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教材管理暫行辦法》,課程教材采取教師推薦、教研室遴選、系部負責人審核的選用程序,確保各門課程使用同行公認的高質量教材,鼓勵各專業選用近三年出版的各類優秀規劃教材。學院鼓勵教師主持或參編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適用教材,截至2017年9月12日,學院共出版自編教材28部。本學年出版自編教材2部,選用自編教材與講義35本。
(五)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學院現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學院依托良好的校企合作機制,綜合運用校內外各種實踐平臺,圍繞人才培養全過程,實施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三級一體化,專業認知、專業見習、專業調查、專業實習四年一貫制的實踐教學模式。本學年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有:2014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廈門經緯盈創公司的指導下完成1周校內綜合實訓,前往廈門觸控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完成1周企業實訓,赴北京開展為期1周的專業調查,生均綜合實訓次數3次;2015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通信工程及信息工程等4個專業共計400余名學生前往廈門中軟國際完成1周企業實訓,零距離感受企業氛圍,學習軟件開發技能,了解企業用人需求,為畢業實習及就業作準備;2015級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前往安徽完成了為期1周的校外教學;2014級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前往福建福晶公司、福建中策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泉州世光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課程教學,把光通信技術、半導體技術課程與實際生產加工相結合,提高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各專業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推動課程教學、課程實訓、畢業論文、畢業實習、企業人才培養與遴選的良好對接,實現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贏。
(六)畢業論文(設計)
學院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規定,對畢業設計(論文)組織管理、命題與選題、指導工作、紀律、規范化要求、畢業設計(論文)的評閱、答辯、成績評定以及裝訂、歸檔等方面做了詳細的規定。建立了院、系兩級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檢查制度,實行初期、中期、末期和后期檢查。通過強化畢業設計(論文)工作質量的全過程監控,有效地保證了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達到了綜合訓練學生的效果。繼續使用 CNKI“大學生論文抄襲檢測系統”,對2017屆畢業生提供畢業論文(設計)免費檢測。學院執行畢業論文(設計)答辯前檢測全覆蓋制度,以避免學術不端行為,保證畢業論文(設計)質量。
為了更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學院鼓勵各專業根據實際開展畢業論文內容和形式的改革和創新。
2017屆畢業生共有344位教師參與畢業綜合訓練指導,平均每位教師指導6.76篇。綜合訓練課題總數2325個,其中在實驗、實習、工程實踐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中完成數42個,占1.81%。
(七)創新創業教育
學院鼓勵和倡導大學生發展個性,把培養創新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業能力融入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從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建設、創新創業計劃競賽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平臺建設等四個層面來構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1.“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頂層設計
在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中,設置了多層次和多類型的創新創業課程。在通識課程模塊設置了1學分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實踐環節課程模塊設置了2學分《創新創業實踐》課程;經濟管理類專業將《創業管理》列為專業選修課;各專業重新設計課程結構,修訂課程標準,合理設置理論與實踐的學時學分比例;絕大多數工科專業都增設了《課程設計》,提高了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比例;計算機科學系、生命科學與化學系分別出臺了學生參加科學研究、學科競賽、技能培訓等活動的學分認定和課程置換實施細則。
2.開展創新創業項目建設
為更好地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實施,本學年將項目的管理部門由科研部調整為教務部。著力加強指導教師隊伍建設,抓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立項、指導和過程管理,為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科學研究、學科競賽等活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平臺,促進人才脫穎而出。學院現有31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及202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其中本學年新增5個國家級項目立項,22個省級項目立項。項目融合了學科專業性與學生自主研發創新性,促進了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成果,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提升。
3.組織創新創業競賽
為了更好地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本學年組織開展了院級學科專業競賽活動,共舉辦院級學科競賽22個,參與學生數超過800人,參與競賽指導教師50多人,在全院形成“上課學理論,課后用理論,用好用活理論”的學習氛圍。
4.搭建創新創業平臺
學院2016年在美林校區建設的“筑夢空間”大學生創業園1055平方米已投入使用,并獲得“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支持建設項目”立項,獲得省、市兩級共計40萬元專項經費扶持?!爸艨臻g”充分利用學院原有的研究所、創新實驗室、創業孵化基地、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及校企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等實踐平臺,打造靈活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機制。目前,參考“福建省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標準園區建設評估標準”正在進行康美校區二期建設。
學院現有1個創新創業教育機構,4名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27名創新創業教育導師,12個創業實習基地,2個創業教育實踐平臺,1個創業示范基地,11個創業培訓項目,15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創業指導課程數5門。本學年創新創業專項經費投入50萬元,創新創業教育機構培訓2000人次,設立創新創業獎學金10萬元,開設創新創業講座11場。
(八)主要教學改革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依托電子商務行業開展“互聯網雙創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院2014級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14級工商管理專業、2015級廣告學專業、2015級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等4個專業于2015、2016年獲批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項目”,是實施應用型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模式的重點項目之一。2014級工商管理專業由經濟管理系與福建省弘橋智谷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既熟悉工商管理專業知識,又掌握互聯網創業技能的高級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于2016年3月份啟動建設,項目從2014級工商管理專業(普本)中,經濟管理系通過雙向選擇,遴選了18名學生組建“工商管理專業互聯網雙創班”,占專業總人數的16%。雙創班有四個主要特點:
一是堅持學制、畢業總學分和學費標準“三不變”。雙創班學生的培養學制仍為4年,學分收費標準與非雙創班學生沒有區別,學生完成所有的課程學習和創業實踐,取得160學分,準予畢業,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學生,授管理學學士學位。二是實施“專業技能+校內演練+企業實訓+創業實戰”的四段式人才培養模式。具體為:一、二年級培養方案與非雙創班學生一致,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計算機、英語能力及專業基本技能;三年級,在學生基本掌握企業戰略、生產運作、人力資源、財務、營銷等五大模塊的管理方法和技能后,開展企業模擬經營或模擬創業演練,在此基礎上,入駐福建省弘橋智谷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位于泉州安溪)的互聯網創業商學院進行系統培訓,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的創業技能和素質培養;四年級,所有雙創班學生都必須組隊,進行創業實戰。三是學生創業可獲學院經費支持。其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完整的商業企劃書經專家組評審通過的,學院給予一定額度的創業啟動經費或其他優惠政策,并對創業的實際成效進行綜合評分。四是“雙師雙能型”教師比例高。該班從大三下學期起,所有課程均聘請企業教師承擔或共同承擔授課任務,企業教師參與面為100%。截止2017年6月19日,雙創班學員組建創業團隊3支,個別項目已開始辦理注冊手續。
(2)依托IT行業開展“校企聯合訂制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滿足市場對計算機、電子、信息等IT技術人才的需求,計算機科學系與光電信息科學系通過跨系聯合,依托中軟國際教育集團(廈門)和高博教育管理(蘇州)有限公司、速騰網絡公司等IT行業公司聯合培養IT技術人才。實踐教學指導中心每年組織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等5個專業90%以上的大三學生參加為期1周的廈門中軟(國際)實訓。在此基礎上,廈門中軟卓越教育服務有限公司遴選學生繼續開展就業培訓,打通實訓、實習、就業的一體化通道。計算機科學系與蘇州高博應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以高博應諾為主體,通過筆試、面試等環節,遴選學生組建“校企聯合訂制班”。訂制班學生從大三暑期開始入駐高博應諾的實訓基地完成技能培訓,然后進入其移動互聯網項目工場擔任崗位,參與商業項目開發工作,經歷一款商業項目從立項、設計、編碼到測試、驗收的過程。目前,訂制班已組建兩屆,第一屆為2012級4個專業共計21名學生,根據畢業4個月后的薪資監測,截至2016年11月,所有省外就業的畢業生薪資均超過5000元/月。第二屆為2013級2個專業共計40名學生,最低實習期工資均超過3000元/月。
(3)推進“冠名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同時,實施應用型本科高校錯位發展戰略,構建了以中小微企業為服務面向的冠名班人才培養模式。冠名班根據中小微企業的人才需求采取“一班一案”和動態調整的培養計劃,每一個冠名班都制定了模塊化課程,構成具有特定功能的人才培養子系統。各專業現行的人才培養方案與子系統通過“一拖一”或“一拖多”組合,形成了具有小訂單性質的人才培養模式。冠名班合作方以 “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選拔學生、共同組建教師隊伍、共同承擔教學過程、共同進行學生管理、共同開展人才評價、共同推薦學生就業”等八個共同為基礎,實現深度融合、協同育人。2017年,第二屆“速騰班”本學期順利畢業;“新航線”創新創業班首批學員順利結業;第二屆“永輝班”順利進行,本學期共招募隊員40人,暑期交換學習及實習對象達到18人;首屆“固美班”順利進行,共招募隊員43人,暑期交換學習及實習對象達到20人。
本學年,“面向中小微企業的‘三創’冠名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實踐”項目獲得福建省第八屆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還獲得省級應用型專業群1個,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項目5項,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2個,省級創新創業綜合改革試點項目2個,省級服務產業特色專業3個,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3門,教育部高教司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4項。
2.課程教學改革
(1)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改革。學院依托省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平臺,與泉州利昌塑膠有限公司等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共建虛擬仿真實驗室,進行模塊化生化人才培養虛擬仿真教學軟件的開發與應用,實驗項目和實驗內容設計貼近生產一線,為學生提供實戰仿真環境和崗位情景體驗,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的適應期和磨合期,提高崗位匹配度。
(2)《大學英語》課程分級教學。本學年,在2016級學生中開展《大學英語》課程分級教學改革實踐,新生(英語專業除外)入學后即參加英語入學水平測試,根據測試成績開展分班教學。教學方案上進行三項調整:一是A、B均成立教研組,開展集體備課,二是A班的教學進度比B班稍快;三是在A班中適當進行等級考試輔導。出臺《大學英語免修管理辦法》,允許A班學生提前參加CET4考試,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校期間CET4成績達425分以上的可申請免修《大學英語》課程。同時開設了《英語六級輔導訓練課程》、《日語五十音及日常會話》供學生選修,滿足學生個性學習和能力提升需要。本學年,2016級非英語專業第一學年英語四級考試通過人數199人,申請免修大學英語剩余學期課程的學生數為163人,英語教學改革穩步推進,效果初顯。
(3)《軍事理論》課程改革。該課程50%的教學班實施傳統課堂教學,期末實行課堂考試,另外50%的教學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期末考試由任課教師從在線課程資源試題庫中抽題組卷,實行機考評卷。
3.考核方式改革
學院積極開展考核方式方法改革,貫徹全程立體考試模式。鼓勵課程采取以能力考核為主的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指導和監控,進一步改進學風,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如人文藝術系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術科課程都采用提交作品的方式評定成績;而生命科學與化學系的實驗課程,主要采取現場抽題、現場操作、現場打分的方式考核;光電信息科學系《半導體照明技術》、《光學薄膜技術》課程,由企業技術骨干承擔課程并命題考核,側重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考核。外語系的《大學英語》等課程,則是將期末考核和平時考核相結合,通過晨讀、課后作業、小測、期中考試、院內英語知識競賽、期末考試等環節評定最終成績。
四、質量保障體系
(一)落實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學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固樹立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理念,貫徹實施《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22條實施意見》。確立教學工作中心地位,明確學院黨政一把手是教育教學質量的第一責任人,親自抓教學質量。
(二)領導班子研究本科教學工作
堅持教學工作會議和專業負責人會議,研究解決學院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點難點、修訂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堅持每周召開院長辦公會議,研究、協調、解決教學管理、服務與教學保障問題;各系(部)實行周三教學工作例會制度,了解教育教學的運行狀況,及時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不定期召開系主任工作會議,研究解決教學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每學期至少召開三次全院教職工大會,通報教育教學工作概況。
(三)建立教學經費保障制度
在年度預算經費支出結構中,學院把教學工作作為經費投入的重點,加大教學經費的投入,保障教學業務費、教學差旅費、設備維護費、體育維持費等教學四項經費開支。按照教育部關于普通本科院?;巨k學條件的要求,加大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加強實驗室建設,滿足教學、科研需要。根據教學工作需要,將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實踐教學、教學研究、教學資源建設等納入教學專項經費預算,確保教學運行和教學改革需要,并提高各專項教學經費的使用效率。
(四)建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1.執行“二三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學院十分重視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在辦學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學、完整、操作性強的“二三六”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即:院、系兩級共同實施,執行學期初、學期中、學期末三段式管理,日常巡查、聽課、教學督導、事故認定、教學激勵、專項檢查等六項措施相輔相成,確保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主要措施有:
第一,堅持教學運行“三三制”。學期初抓教學計劃、任課教師和教學設施三落實;學期中抓教師教學規范、教學質量監控和教風學風建設三環節;學期末抓復習考試、考風考紀和下學期開學準備三項工作。
第二,堅持質量監控六項制度。(1)日常巡查制度。教務部、學工部每周安排值日人員,負責康美和美林兩個校區的日常教學秩序巡查和維護。教學管理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系統,不定期對兩個校區46間視頻教室(教室42間、機房4間)的實時教學過程進行查看。相關任課教師也可以調閱上課過程錄像,通過回放了解課堂教學效果。(2)聽課制度。堅持全方位、多層次的聽課制度,學院領導、系部負責人、系秘書、教務員、督導組成員以及所有教師都必須聽課,并提交聽課記錄。(3)教學督導制度。組建由退休返聘教授、各學科骨干教師、教務部成員共同組成的教學督導隊伍,主要負責日常教學秩序、青年教師課堂教學指導、各環節教學質量檢查與反饋。對本學年新聘年輕教師、擬晉升教學職稱教師及近兩年來師生教學效果反饋靠后教師進行了聽課和評課。(4)教學事故認定與處理制度,本學年共進行了1例教學事故認定。(5)教學激勵制度,對課堂教學效果優秀的教師進行獎勵。(6)教學專項檢查制度,根據教育教學實際,開展課堂規范、教案、教學進度、試卷等專項檢查,營造良好教風,保證教學質量。
2.實施制度規范與管理創新
學院重視教學規范建設,本學年成立了學生管理規定修訂領導小組及3個工作組,根據教育部41號令和福建省教育廳的工作部署,開展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工作。目前,學院修訂的學生管理等5份管理文件均已報送福建省教育廳審核備案,實施依法辦學、科學管理,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學院教學管理團隊堅持開展業務培訓和工作研究,追求整體水平提升,努力建設成為一支有教育情懷、素質高、能力強的管理育人隊伍。2016年6月,學院教務部獲“福建省教育系統五一先鋒號”榮譽。
3.加快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
通過培訓和提高教學管理隊伍信息化技術,構建綜合、高效、開放、共享的教學管理平臺。深化正方教學管理信息系統的應用,提高教學計劃編制、學生選課、成績與學籍管理、教學過程控制、教學質量監控等各項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順暢的教師、學生與管理者的信息交流平臺。
(五)開展教學反饋
1.加強教學督導隊伍建設
學院對教學督導組進行了改組,成員由原來的7人增至9人,覆蓋了6個系和2個教學部。教學督導組獨立開展督教督學活動,每個月召開一次教學督導組會議,通報教學督導情況。
2.開展首屆“課堂筆記”展評活動
教務部、團委在全院范圍內組織該活動,由學習部承辦,跨度為一學年,展評項目為“優質課堂筆記評選”和“十佳課堂筆記達人推選”,通過該活動,發揮優質課堂筆記的引領示范作用,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養成良好習慣,提高課堂學習質量,提升和傳播優良學風。
3.開展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學院每學期開展2次“學生評教”、1次“同行、督導評教”評教,在系部范圍內公布學生評教結果,并將學生評教情況與教師職稱評聘相結合。
(六)開展教學評估
1.籌備向獨立設置的民辦普通本科高校轉設
本學年,學院圍繞轉設指標,改善辦學條件,各項辦學條件達到或超過獨立設置民辦普通高校轉設要求,爭取順利通過教育部的轉設評估。評估組進一步完善“盒子工程”及相關佐證材料;投資方進一步完善行政教學用房、實驗儀器設備,康美校區綜合樓與實訓樓的建設已經封頂并進入最后的裝修階段;根據師資距離“轉設”的評估指標,大力引進高職稱人才,穩步推進本院教師職稱評聘工作。
2.接受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估
本學年,學院的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廣告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市場營銷等4個專業參加福建省專業評估。在全省專業評估結果排名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名列15,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名列18,其余4個專業也已進入專家評議環節。
3.開展增列學士學位授權評審工作
本學年有4個專業開展學位授權評審工作。其中,應用心理學專業從2013級開始招生,2017年有首屆理學學位畢業生。已取得學士學位授權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數字媒體藝術等3個專業,從2013級起按變更后的學位門類招生,須增列變更后的學位授權。學院嚴格按照福建省學位委員會和福建省教育廳《關于調整學士學位授權專業增列審核工作的通知》(閩學位〔2015〕4號)文件要求開展審核工作,并于2016年12月28日組織省內17所院校21位專家進行實地評審。2017年,上述4個專業的學士學位授權獲批通過。
4.認真做好本科教學狀態數據采集和分析
本學年,完成了 2015-2016 和 2016-2017 學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基本數據庫、2016年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信息系統、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評估信息平臺的數據采集工作,充分利用數據庫系統的數據統計與分析功能,了解學院和各專業教學的基本現狀, 對師資與教學資源等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討,確定改進措施。
五、學生學習效果
(一)學生學習滿意度
學院每學期開展2次“學生評教”、1次“同行、督導評教”評教,覆蓋比例100%,在系部范圍內公布學生評教結果,并將學生評教情況與教師職稱評聘相結合。本學年,學生課堂教學評價為“優秀”的比例占97.35%,“良好”的比例為2.65%;同行、督導評教為“優秀”的占50.74%,“良好”占48.1%,“中”占1.16%。從測評和座談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態度、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總體評價良好,學生學習滿意度比較高。
(二)應屆本科生情況
1.本科畢業生畢業及學位授予情況
2017屆本科畢業班學生(含專升本學生)共2319人,獲得畢業證書2298人,畢業率99.1% ;獲得學位證書2298人,畢業生學位授予率為99.1%。結業21人,占畢業班學生總數的0.9%。
學院在2017屆畢業生中開展“學業優良獎”認定。根據平均學分績點達到3.0、在校期間沒有補考重修記錄、沒有違紀記錄等三個基本條件,2017屆畢業生共有798名學生獲得該獎,獲獎比例為36.6%。對發揮優秀學生的榜樣作用,推動的學風建設,激發全院學生創先爭優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積極作用。
2.本科生身體素質及學科競賽情況
學院倡導“終身體育”理念,鼓勵大學生根據愛好和興趣選擇體育項目鍛煉。本學年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通過率為95.2%,獲得了文藝、體育競賽獎項7個。
本學年,我院積極組織師生參加全國和省各類大學生競賽活動,獲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5項,創新活動、技能競賽50項。
3.畢業生就業及攻讀研究生情況
(1)畢業生就業工作體系建設。學院圍繞“好就業、就好業”的工作目標,實施畢業生工作“一把手工程”,落實機構、人員、經費、場地“四到位”的工作格局;通過《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獎勵辦法》、《校園招聘會方案》、《福建師范大學閩南科技學院畢業生就業服務指南》等制度政策,加強就業指導力度,優化就業服務;執行定期會議、周計月報、總結表彰、跟蹤服務、研討培訓等5個制度,促進畢業生就業體系建設,深入有效地推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本學年共舉辦了24場次的專業招聘會,《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獲評“福建省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優秀課程”。
(2)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截止至2017年9月1日,2017屆畢業生初次整體就業人數2273人,初次綜合就業率98.91%,其中初次簽約人數752人,初次簽約率32.72%;無協議就業人數1508人,無協議就業率65.62%。有13人考上研究生,45人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6人應征入伍,6人自主創業。2017屆畢業生就業類型如圖四。
圖四 2017屆畢業生就業類型
與2016年同期相比,2017屆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與2016屆持平。就業對比情況如圖五。
圖五 2016、2017屆畢業生就業情況對比
我院畢業生就業區域相對集中于本省廈門、福州、泉州等沿海地區。
圖六 2017屆畢業生就業地區流向
經統計,用人單位對我院畢業生的總體滿意度達到98%。具體如圖七所示。
圖七 2017屆畢業生用人單位滿意度
六、特色發展
(一)“校+僑”有機結合
學院充分利用閩南特有的僑鄉特色,密切與海外華人華僑、港澳臺同胞的聯系,尋求更大支持;成立惠僑創新發展中心,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人文交流,構建戰略合作框架,把學院打造成福建省基層僑聯干部培訓、面向海內外開展華文教育的重要基地,組織夏(冬)令營、海外僑界青年精英拓訓;積極承辦或聯辦各類全國性學術會議,申辦面向外國官員和技術人員的援外培訓班,在招生、就業、培訓,尤其僑界、臺灣優秀教師招聘等方面不斷拓展。
(二)“校+企”深度融合
1.校企合作共建實習實訓基地
與179家企事業單位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簽訂實踐教學基地共建協議,建立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和實踐教 學基地,為學生實習、實訓及畢業設計等實踐環節提供多元化的鍛煉平臺;截止至2017年9月,每年都有2000多人次前往合作企業實習、實踐。充分發揮企業在畢業設計中的積極作用,使畢業設計不僅成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階段,還成為學生與企業工作充分結合的階段,從而使學生在就業前期就能發現自身不足,并通過畢業設計階段及時進行知識的彌補和完善,平均每年100多人在合作企業完成畢業設計。校企深度合作多次得到《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中國企業報》等官方媒體的關注和報道。
2.校企合作培養急需緊缺人才
推進“企業冠名班”“大學生特訓營”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森源家具集團、奮安集團、速騰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永輝集團等大型企業,共建“森源班”、“奮安班”、“速騰班”和“永輝班”,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數百位學生實現訂單就業,100多位學生成為企業骨干。探索“校企置換學習及實習”的教改新模式,在嚴格考查、協商、驗證企業的師資、環境及設施等條件下,通過課程置換方式,將大四上學期部分專業選修課授課任務委托企業方承擔,實現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職業核心素養。
3.校企合作打造“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
建設“企業工程師即是學校教師,學校教師即是企業技術人員”的“雙師雙能型”教師培育二元制度,與大中型企業雙向交流多達200多人次, 聘請100多位知名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作為學校的客座教 授、副教授、專業顧問、兼職教師等;多位教師成為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和咨詢顧問。與南安市科技局、人力資源 與社會保障局等政府部門溝通協調,搭建教師科研工作平 臺,推動教師納入地方專家庫,推進教師合作參與企業技術 研發、技術革新、項目建設、平臺建設等,協同推進教師、企業雙成長。
(三)“專業+產業”緊密對接
聚焦“大泉州”石化、光伏、服裝、軟件、食品等重點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穩步推動轉型發展改革試點,按照“省校二級發展、院系二元銜接的框架”,逐步推動25個專業的設置、建設與產業結構、 需求相匹配,推動應用化學、環境科學專業與泉港石化基地,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等專業與南安市光伏基地,服裝設計與工程(現為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與泉州服裝基地,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工程、信息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專業與海西軟件產業,食品科學與工程、生物工程等專業與閩臺經濟對接,同泉州地區產業建立緊密型、戰略型的合作關系。
七、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學院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有效提高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水平。10月份,學院接受了教育廳專家組轉設評估考察,根據專家組反饋意見,結合學院工作實際,著力從以下方面推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
(一)進一步加快特色專業和專業群建設
根據學院的辦學定位,進一步圍繞我省特別是泉州產業轉型升級和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需要,發展為“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以及南安重點產業服務的應用型專業,加快專業群建設步伐,提高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和契合度。
(二)進一步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合作思維,謀求與創新型標桿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專業教師與技術人員對接,努力構建協同創新、合作育人框架,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設置體系,設計模塊化課程平臺,改造課程內容,使人才培養規格充分彰顯辦學定位。
(三)進一步加強“雙師雙能型”教師建設
工程意識和工程實踐能力欠缺是學院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短板。學院將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加大選派青年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工作和實踐鍛煉比例;鼓勵教師參加行業、企業、校際交流培訓,提升專業素養;提高來自企業、行業的兼職教師聘用比例;改革教師績效管理辦法,將“雙師雙能”素質納入教師評價體系。不斷提高工程背景和行業背景師資比例,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2017年12月4日
附件1:
2016-2017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支撐數據
序號 |
項目名稱 |
數據 |
1 |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比例 |
100% |
2 |
全校本科專業總數 |
25 |
3 |
當年本科招生專業總數 |
23 |
4 |
當年新增本科專業數 |
2 |
5 |
當年停招本科專業數 |
0 |
6 |
生師比 |
17.91 |
7 |
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萬元) |
4329.99萬元,6181元 |
8 |
當年新增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萬元) |
602.88 |
9 |
生均圖書 |
124冊(紙質圖書) |
10 |
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種數 |
20萬種 |
11 |
生均教學行政用房(M2) |
總144164.08,生均20.58 |
12 |
生均實驗室面積(M2) |
總42765.72,生均6.1 |
13 |
生均本科教學日常運行支出(元) |
343萬元,489.7元 |
14 |
生均本科實驗經費(元) |
85萬元,121.36 |
15 |
生均本科實習經費(元) |
140萬元,199.89元 |
16 |
主講本科課程的教授占教授總數的比例 |
100% |
17 |
應屆本科生畢業率 |
99.1 |
18 |
應屆本科生學位授予率 |
100 |
19 |
應屆本科生初次就業率 |
98.91 |
20 |
體質測試達標率 |
95.19 |
附件2: 專任教師結構表 |
職稱 學歷/年齡 |
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副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講師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助教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者 |
無職稱 |
合計 |
合計 |
57 |
94 |
150 |
87 |
3 |
391 |
具有研究生學歷人員 |
30 |
43 |
86 |
57 |
0 |
216 |
具有本科學歷人員 |
26 |
49 |
64 |
30 |
3 |
172 |
大專及其以下學歷人員 |
1 |
2 |
0 |
0 |
0 |
3 |
具有博士學位人員 |
16 |
11 |
1 |
0 |
0 |
28 |
具有碩士學位人員 |
15 |
42 |
100 |
59 |
0 |
216 |
其它 |
0 |
0 |
0 |
0 |
0 |
0 |
年齡 |
34歲及以下 |
188 |
35至44歲 |
97 |
45至59歲 |
27 |
60歲及以上 |
79 |
專任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者的比例為 |
55.24% |
專任教師中,副高以上職稱比例為 |
38.62% |
當前生師比為 |
17.91:1 |
附件3:
選修、實踐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專業名稱 |
總學分數 |
選修課學分數 |
選修課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集中性實踐教學環節學分數 |
實驗教學學分數 |
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學分數 |
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164 |
18 |
10.98% |
16 |
35 |
2 |
32.32% |
漢語言文學 |
160 |
18 |
11.25% |
16 |
28 |
2 |
28.75% |
英語 |
164 |
18 |
10.98% |
16 |
23 |
2 |
25.00% |
廣告學(專升本) |
80 |
12 |
15.00% |
14 |
24 |
0 |
47.50% |
應用化學 |
164 |
18 |
10.98% |
18 |
37 |
2 |
34.76% |
生物技術 |
164 |
18 |
10.98% |
18 |
38 |
2 |
35.37% |
應用心理學 |
164 |
18 |
10.98% |
16 |
38 |
2 |
34.15% |
電子信息工程 |
164 |
18 |
10.98% |
18 |
40 |
2 |
36.59% |
通信工程 |
164 |
18 |
10.98% |
19 |
38 |
2 |
35.98% |
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 |
164 |
18 |
10.98% |
18 |
35 |
2 |
33.54% |
信息工程 |
164 |
18 |
10.98% |
20 |
46 |
2 |
41.46%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164 |
18 |
10.98% |
20 |
43 |
2 |
39.63% |
網絡工程 |
164 |
18 |
10.98% |
20 |
37 |
2 |
35.98% |
土木工程 |
164 |
18 |
10.98% |
19 |
37 |
2 |
35.37% |
服裝設計與工程(專升本) |
82 |
17 |
20.73% |
12 |
45 |
0 |
69.51% |
環境科學 |
164 |
18 |
10.98% |
18 |
33 |
2 |
32.32%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164 |
18 |
10.98% |
18 |
34 |
2 |
32.93% |
生物工程 |
164 |
18 |
10.98% |
18 |
39 |
2 |
35.98%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164 |
18 |
10.98% |
16 |
40 |
2 |
35.37% |
工商管理 |
160 |
18 |
11.25% |
16 |
37 |
2 |
34.38% |
市場營銷 |
160 |
18 |
11.25% |
16 |
35 |
2 |
33.13% |
城市管理 |
160 |
18 |
11.25% |
16 |
33 |
2 |
31.88% |
數字媒體藝術 |
165 |
18 |
10.91% |
19 |
43 |
2 |
38.79% |
廣告學 |
160 |
21 |
13.13% |
19 |
56 |
2 |
48.13% |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升本) |
82 |
12 |
14.63% |
12 |
15 |
0 |
32.93% |
服裝設計與工程 |
164 |
18 |
10.98% |
16 |
69 |
2 |
53.05% |
市場營銷(專升本) |
80 |
12 |
15.00% |
12 |
13 |
0 |
31.25% |
工商管理(專升本) |
80 |
12 |
15.00% |
12 |
12 |
0 |
30.00% |
信管管理與信息系統(專升本) |
80 |
12 |
15.00% |
12 |
18 |
0 |
37.50% |